本站支持IPv6访问
建议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打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关于富滇 > 发展历程 > 百年回眸

关于富滇

百年富滇回眸连载十二:富滇银行与楚雄的历史渊源
 
    一、富滇银行与楚雄盐业

    楚雄黑井,云南最著名的盐井。黑井所征课银为各井之首,占全省盐课税的三分之一强。康熙五十二年,云南全省盐业额征正课银为264183.473两。而黑井在康熙三十四年时,盐业额征正课银为114240两,遇闰加课银9520两。这个数字,几乎占了云南全省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是云南不折不扣的财政支柱。就因此,它与云南近代另一个财政支柱——富滇银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楚雄在近代是滇西的金融枢纽,“楚雄盐兴共分黑琅、元永及阿陋五井,为滇西产盐最盛之区,综计五井,每月出盐不下二百万斤,合价当在二十万元以上。出入之巨,可谓滇西金融之枢纽”。由于盐业兴旺,1912年富滇银行成立之际,即在楚雄设立分行,并同时在楚雄发行滇币纸币。因滇币在初期信誉良好,富滇银行楚雄分行成为富滇各分行中,收兑白银现金最多的一家。所谓“商人以(富滇)纸币便于携带,亦乐用之……纸币信用既固,以硬货兑换者,因供不应求,尚须贴水”。即是发生在楚雄地区。藉此富滇银行和滇币在滇西站稳了脚跟。楚雄广大盐区也乐于用富滇纸币交易。

    此后战事频发,富滇银行濒临倒闭时,楚雄各盐井仍在使用富滇纸币交易:“元井、永井收三成现金(七成纸币),陋井则现金纸币各半”。

    1932年,富滇新银行成立。两年以后(1934年)即建立了富滇新银行下属专门从事企事业投资的机构——云南省经济委员会,该机构成立之初,即是由盐税中拨给了357万作为启动基金,此后富滇新银行的省经济委员会,成为了云南工业体系的奠基人。至1939年,云南省经委会下属的企业达39个。从而逐步改变了云南战前单一、简陋的工业面貌。

    据《缪云台回忆录》,富滇新银行一经建立就着手将原来由外资银行把持的盐税汇款的特权夺过来,1934年3月,缪云台出任富滇新银行行长,上任伊始他便推出了两项旨在打破外资银行汇兑特权的政策,一是大名鼎鼎的大锡跟单押汇,其二就是针对楚雄盐业的。这个政策的实施在中国盐政史和中国金融史上都有里程碑般的意义。首先,众所周知,近代中国盐务为帝国主义国家把持,自庚子赔款,清廷用全国盐税做抵押后,便由外资银行结汇盐税款,而其中的绝大部分是必须用于归还外债,因此,外资银行也把持此项巨款的解汇权近百年之久。

    这个牢不可破的壁垒,是在1934年由富滇银行在楚雄打破的,这是可歌可泣的富滇银行和楚雄人民的历史。

    《缪云台回忆录》:“另一个政策是规定中央机关的汇款,必须全部由富滇新银行汇出。海关、邮政、盐务稽核所收进的滇币,汇交他们的总机关时,必须由滇币兑换成国币。过去这项业务多由东方汇理银行包办,这条政策规定后,这些存款便都吸收到富滇新银行来了,这对于东方汇理银行这个很大的打击,因为它的主要生意是以这些汇款为基础的,我们争取到这些汇款,他便没有充分的滇币与我们作对了,对他们来说,这一着如同釜底抽薪一样。解决了常年滋扰云南金融的问题”
 
 
    二、富滇银行与楚雄蚕丝业
 
    楚雄盐业有着辉煌的过去,但到了1940年前后,海盐大量涌入,古老的楚雄井盐业没落了。此时,富滇银行又为楚雄找到了新的经济发展极——蚕丝业。
    楚雄原先就产蚕丝,但规模不大,产量也较小:“各属如昆明、楚雄、永善、镇雄……植桑养蚕之户渐多,故省会设缫丝厂,收茧缫丝运输出口……楚雄1913年,成立乙种蚕业学校,教授新法,并责成各乡团栽种,蚕桑有所发展。到1934年,楚雄县养蚕户达600余户,年产土丝4000斤,占全省产量的27%”。
 
    1940年,富滇银行投资兴建了一批蚕丝企业和蚕丝研究机构:蚕丝股份有限公司,投资800000元,占股30%;蚕丝新村股份公司,投资9000000元,占股36%,蚕丝改进所长坡生产农场,投资750000元,占股75%。
 
    这些企业大大刺激了楚雄蚕丝种、养殖业的发展。
 
    参考书目:《缪云台回忆录》;民国云南省通志馆编:《续云南通志长编》,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1985年编校,卷四十五 第690页